2021年12月18日 星期六

淮山比米更健脾嗎?

 淮山比米更健脾嗎?


坊間都在說淮山健脾,小米健脾,粗米健脾,芡實健脾。


對這些食用、藥用的東西,的確是健脾,沒有說錯。但這些東西真的比白米更健脾嗎?


健脾是甚麼意思?


在中醫的臟腑學說中,脾主四肢,主控人體肌肉的活動。所以,健脾,就是使肌肉能夠有力的正常活動。


肌肉的活力是從那裡來的?


正常人的肌肉活動力度,是來自調控肌肉收縮的神經,並不是來自肌肉本身。所以,肌肉多的人不一定氣力大過肌肉瘦小的。因為肌肉的活動能力,並不是一般人腦海中所想的。這也是中國功夫與西方運動的最大差別。


人體神經的活動能力,就是中醫學所說“氣”的表現。


神經細胞如何能夠有好的活動能力?


神經細胞要有好的活動能力,必須有以下條件:

1. 低病毒含量和低病毒活躍性,

2. 有充足的氧氣,

3. 有充足的血糖,

4. 有正常的酶活動,

5. 有正常的鹽量,

6. 有正常的體溫(攝氏37)。


淮山、小米、粗米、芡實等健脾的原因,在於這些東西都含有大量澱粉質,可以補充血糖,為神經細胞提供能量。所以,健脾、補氧是同一樣的東西。


對人體提供澱粉質和血糖來說,淮山、小米、粗米、芡實等是比不上白米的。這也是為何某些人說糖尿病人吃這些東西比白米較為有益的原因。(事實並非真的有益。)


淮山健脾有益的說法,在貧困缺乏米飯的地方確是正確的。因為吃淮山遠比吃野葉、野果、草根、樹皮健脾。但在米飯充足的地方,米飯是最健脾補氣的食物。


另一個在貧困時出現的情況,就是人因缺乏足夠的糧食,只能食野菜(現代人食的蔬菜),野果(現代人食的生果)而導致營養不良、腹瀉(因為蔬果只要是植物纖維,沒有人體所需要的營分,而且性質寒涼,是天然的瀉藥。)。淮山和芡實這些東西,不但可以提供較豐富的澱粉質給人體,同時,有固澀止瀉的作用;故有健脾止瀉的作用。


然而,這健脾止瀉的作用,對現代人的”懶腸“來說,則會造成滯留、便秘的現象。


同一道理,到底是阿膠(最早的阿膠是牛皮製成的。)補血,還是牛肉補血?


因為大多數民眾都是貧困的農民,要吃牛肉,根本是沒有可能的事。既然吃不到牛肉,吃屠夫所棄掉的牛皮,也是吃蛋白質,也能適量補充血紅蛋白,治療營養不良所致的貧血。



世上所有的資訊,不要人說就信,要以基本的邏輯、知識來鑑別這些資訊的合理性,和對錯。你只要了解多一些,思想多一點,就可以看到事實的真相。不要閉上眼、堵住腦來接受任何資訊。



易龍             19/12/2021









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中醫藥只可用於調補,不能用於急病嗎?

中醫藥謬誤傳聞(6)

中醫藥只可用於調補,不能用於急病嗎?(答:錯)

中醫藥自古以來就是為救急扶危而設,養生調理是為防病而設,比起救急扶危更為上等,因為能防病於未然,又何來有危重急病的發生!

【黃帝內經】: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

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說上工(上等醫)與下工(普通醫)的分別

【張仲景自序】
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釆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根據張仲景的自序,你可知張仲景寫【傷寒雜病論】十六卷的目的在何用其用途就是教導後世人如何醫治可怕的傷寒疫症
仲景說“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張仲景宗族本是人口眾多,如今只剩下約二百人其因由是在未到十年間(“猶未十稔”),死於傷寒疫症(流行性感冒等外感病)者,有三分之二的人數(400)之多這還不算是急病危症嗎?

其他的不說,就以【傷寒論】中典型的方劑(桂枝湯方、麻黃湯)來說,就是極其有效治療發燒病的良方

【傷寒論】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芍藥三兩,味苦酸,微寒;甘草二兩,炙,味甘平;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
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劑。

【傷寒論】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
麻黃三兩,味甘溫,去節;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一兩,炙,味甘平;杏仁七十箇,湯去皮尖,味辛溫。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與發燒有關的病,普羅大眾都公認為急病,只是甚少人會尋求中醫藥的治療
為何?
原因有二:
1.      如今中醫的無能
2.      西醫制度的專橫和誤導

就以以上兩方藥來說,其治療外感發燒的療效要遠勝任何西藥,只是看你懂不懂用,辨證是否準確。其療效之快可在2-3小時內退燒病癒(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而且沒有留邪(病毒)的後遺症。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無汗而喘也是急病在病初發之時以“麻黃湯”解之,又何會積留下來成為日後的慢性哮喘病

不單是哮喘,如鼻敏感、慢性鼻炎、腸胃過敏、皮膚過敏、失眠等等,都是因外感初起時治理失當,導致外邪內留的後遺症



中藥可以長期服用嗎?

中醫藥謬誤傳聞(5)

中藥可以長期服用嗎? (答:可以)

凡事不要道聽途說,或是盲目相信那所謂“專家”的說法
讓我舉一例子,看看所謂“專家”的說法是否可以盡信

因美國有婦人懷疑長期使用爽身粉(即滑石粉 Magnesium trisilicate)而導致卵巢癌而死,香港電視新聞訪問西醫腫瘤專家,那專家居然說鎂(Magnesium)可以致癌我即時質疑,那位到底是甚麼專家,他到底知不知道鎂是甚麼的一回事?

首先,美國這位婦人的死因已是一個天大的疑問
1.     這與美國的施法制度有著不可脫勾的關係
2.     美國那些作證專家的證據令人十分可疑
3.     這位患癌的婦人是外用爽身粉,如何可以將滑石粉轉移到深入體內盆腔的卵巢。真是一個摸不著頭腦的謎!
4.     若然是從外陰道慢慢的擴散到子宮頸,子宮,輸卵管,然後才能到達卵巢;那為何高濃度近外端的組織無任何病變,反而在最遠,又不知滑石粉有沒有可能到達的卵巢生癌

卵巢生癌在女性是常見的事,那些沒有使用滑石粉而卵巢生癌的病人,又將如何解釋?
沒有使用滑石粉而卵巢生癌的病人遠遠多於使用滑石粉而卵巢生癌的病人。在這種情況下,西醫專家會給你另一個解釋,就是女性荷爾蒙的問題。然而,當你若繼續問下去“那些卵巢生癌的女性,其女性荷爾蒙不見得比其她的人高”,這時西醫專家會給你一個更權威的答案“我是專家,你不是”。
相信像這樣的答案,許多好發問的人在日常經常都會遇上。

再說香港那位西醫腫瘤專家,他的言論更是荒謬,全不可信
1.     (Magnesium)是人體必須要的物質,是建構骨骼和人體產生能量的必要物質(是啟動人體每個細胞中ATPase的因子,在神經細胞中的需求量更多)
2.     (Magnesium)是綠色蔬菜葉綠素的中心成分,等同於人體血紅蛋白中的鐵;是每一個人每天都會大量進食的元素
3.     (Magnesium)是海鹽中的成份
4.     滑石粉(Magnesium trisilicate)是現代西藥中和胃酸藥的主要成份,在醫管局中,每年的用量如同倒水
5.     滑石粉(Magnesium trisilicate)是西醫用以便利穿戴手術手套的工具

這位西醫腫瘤專家若說鎂,或是滑石粉可以致癌,那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可以怎樣呀?

你會不再吃任何菜蔬嗎?
那些生癌的病人會去控告醫管局、西醫、或是藥廠嗎?

所以,所謂“專家”的說話不要盲目的相信

許許多多隨口而出的西醫專家會告訴你,長期服用中藥可以導致肝、腎受損,甚至於衰竭然而,老實的告訴你,那些沒吃過中藥而肝、腎衰竭的病人,遠遠多於吃過中藥而同時出現肝、腎衰竭的病人就是那些吃西藥而導致肝、腎衰竭的病人,也遠多於吃過中藥而同時出現肝、腎衰竭的病人。這些都是臨床實質的數據。

所以,不要給那些似是而非的數據所誤導。

中藥的使用,若是藥不對證,不要說是長期服食可以導致身體的損害;縱然是短時間的使用,也有可能致命。

【黃帝內經】說: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鍼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難經】: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傷寒論】: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通脈四逆湯主之。」

【傷寒論】: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傷寒論】
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其人面少赤”、“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這類是甚麼病人?
這類病人也就是俗語所稱的“回光反照”在歷世歷代中,許多的所謂“醫者”,也就是【內經】所說的“粗工”,以清熱瀉火之方藥治之,結果導致這些臨危病人一命嗚呼

你看,張仲景用甚麼藥來救活這些臨危的病人?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是用大毒的生附子附子若用錯了證,是可以殺人的然而,在這對證的病人身上,不但沒有任何不良效果,還可以救回一命

另一方面,有病不治與藥不對證,其結果可以說是不無兩樣;但是,比藥不對證還是較好

你看,那些有病不醫治,或是長期服食西藥抑壓症狀的人,其結果是怎樣?
這些都是四處可見活生生的例子,有眼的可以自己看看

所以,若是藥對證,長期服用中藥是可以的,是有益無害的

各人可以從以上的事項作為參考,自己也可以作思考分析:
到底長期服用中藥的害處在哪?

還是有病不治的害處大?



藥粉、顆粒與傳統煎煮的藥材有分別嗎?

中醫藥謬誤傳聞(4)

藥粉、顆粒與傳統煎煮的藥材有分別嗎?(答:有)

在藥材的煎煮上,張仲景所寫的【傷寒雜病論】已給了後人清晰、有條理的答案。


(一)  藥不重複煎煮

桂枝湯方:【傷寒論】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芍藥三兩,味苦酸,微寒;甘草二兩,炙,味甘平;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

在一般情況下,藥物是不重複煎煮的。一次煎取全劑的藥湯量,分開時間服食。這是真正傳統中藥的煎煮方法。


(二)  若要濃煎,先去其渣滓

小柴胡湯:【傷寒論】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黃芩三兩,味苦寒;人參三兩,味甘溫;甘草三兩,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溫;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三枚,擘,味甘溫。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瀉心湯:【傷寒論】
半夏半升,洗,辛平;黃芩,苦寒;乾薑,辛熱;人參,已上各三兩,甘溫;黃連一兩,苦寒;大棗十二枚,擘,溫甘;甘草三兩,炙,甘平。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為何濃煎,要先去其渣滓?

因為在與藥滓一起煎煮,可能會提取出一些不想要的成份出來,也有可能將一些有效的成份再次吸附入藥滓,也有可能藥滓會促使更多的化合作用,導致最終所煎煮出來的藥液出了問題。


(三)  藥有先煎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傷寒論】
麻黃三兩,味甘溫,去節;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一兩,炙,味甘平;杏仁七十箇,湯去皮尖,味辛溫。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葛根湯:【傷寒論】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切;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大青龍湯:【傷寒論】
麻黃六兩,去節,味甘溫;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二兩,炙,味甘平;杏人四十箇,去皮尖,味苦,甘溫;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石膏如子大,碎,味甘,微寒。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

桂枝附子湯:【傷寒論】
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熱;生薑三兩,切,辛溫;甘草二兩,炙,味甘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在讀醫的時候,教授只會說炮附子要先煎從以上三方可見,張仲景所要先煎的藥並不是炮附子,而是麻黃、葛根原因不在乎藥物的毒性,而在於藥物的副作用
張仲景的原意顯然與現代人的思路不同,現代人是認為附子的藥用成份不在於有毒的成份,所以去盡其毒性,以防中毒其實,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就算用生附子,也從不先煎

四逆湯方:【傷寒論】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乾薑一兩半,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熱。
右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乾薑附子湯方:【傷寒論】
乾薑一兩,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白通湯方:【傷寒論】
蔥白四莖,辛溫;乾薑一兩,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熱。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原因何在?

原因是附子有毒的成份是有其用只是現代人辨證不清、用量不當,才導致中毒的情況附子的用法是對證不對人強行將附子變成無毒的東西,是將附子變成廢物

若然附子只剩下毒性低的強心碱,那與西藥的毛地黃碱(Digoxin)有何分別如何有回陽求逆的功效?


(四)  藥有久煎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傷寒論】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牡蠣五兩,熬,味酸;龍骨四兩,味甘平;大棗十二枚,擘;蜀漆三兩,洗去腳,味辛平。
右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傷寒論】
桂枝一兩;甘草二兩;牡蠣二兩,熬;龍骨二兩
右為末,以水伍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白虎湯:【傷寒論】
知母六兩,味苦寒;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兩,甘平;粳米六合,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茵蔯蒿湯:【傷寒論】
茵蔯蒿六兩,苦,微寒;梔子十四枚,擘,苦寒;大黃二兩,去皮,苦寒。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蔯,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教科書中只會說給你知,牡蠣、龍骨、石膏這類礦物藥物要久煎;然而,張仲景告訴你,這些藥物是不用久煎的要先煎、久煎的【傷寒論】中已有記載,就如“茵蔯蒿湯”中的“先煮茵蔯”

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別?

原因在於現代人不求甚解,一廂情願的去理解【傷寒論】中的方藥,用西醫藥學的藥理來理解和解釋張仲景書中的方藥誰知,這是一天大的錯誤,將中醫藥帶進了死胡同

就如“白虎湯”中的石膏為硫酸鹽類礦物,主含含水硫酸鈣(CaSO4.2H2O),它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2.0–2.5 g/L 25 °C),而且越是高溫,溶解度越低“石膏一斤”少於半兩的石膏可以溶在湯液中
哪為何張仲景要用那麼多的石膏?
而溶在湯液中的硫酸鈣真的可以退燒治外感嗎?若是可以的話,西醫早就採用了


(五)  藥有不宜久煎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傷寒論】
半夏二合,洗;大棗六枚;柴胡四兩;生薑一兩半;人參一兩半;龍骨一兩半;鉛丹一兩半;桂枝一兩半,去皮;茯苓一兩半;大黃二兩;牡蠣一兩半
右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碁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

桂枝人參湯:【傷寒論】
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甘草四兩,炙,味甘平;白朮三兩,味甘平;人參三兩,味甘溫;乾薑三兩,味辛熱。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在這兩藥方中,為何大黃、桂枝要後下,不可久煎?


(六)  藥有分煎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傷寒論】
厚朴半斤,去皮,炙,味苦溫;生薑半斤,切,味辛溫;半夏半斤,洗,味辛平;人參一兩,味甘溫;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許多的中醫教病人煎煮人參都是單獨分開煎煮,然後混合其他藥服用的;因為讀書時,教授也是這樣說的。然而,張仲景告訴你,人參不要分開煎煮


(七)  藥有粉劑、沖服

調胃承氣湯:【傷寒論】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浸;甘草二兩,炙,味甘平;芒硝半斤,味鹹苦,大寒。
右三味,咀,以水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大陷胸湯:【傷寒論】
大黃六兩,去皮,苦寒;芒硝一升,鹹寒;甘遂一錢,苦寒。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消,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白散方:【傷寒論】
桔梗三分,味辛苦,微溫;芭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平溫;貝母三分,味辛苦,平。
右三味為末,內芭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

十棗湯:【傷寒論】
芫花,熬,味辛苦;甘遂,苦寒;大戟,苦寒;大棗十枚,擘,甘溫。
右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

需要或可以製成粉劑沖服的,張仲景都說了
哪為何他不將所有湯藥都製成粉劑沖服?


(八)  藥有丸劑

抵當丸:【傷寒論】
水蛭二十箇,味苦寒;虻蟲二十五箇,味苦,微寒;桃仁二十箇,去皮尖;大黃三兩
右四味,杵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大陷胸丸:【傷寒論】
大黃半斤,味苦寒;葶藶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鹹寒;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溫。
右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人、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壹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麻子仁丸方:【傷寒論】
麻子仁二升,甘平;芍藥半斤,酸平;枳實半斤,炙,苦寒;大黃一斤,去皮,苦寒;厚朴一斤,炙,去皮,苦寒;杏仁一斤,去皮尖,熬,別作脂,甘溫。
右六味,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和為度。

與粉劑沖服一樣,要製成丸劑的方藥,大部份是不能煎成湯藥的;因為煎煮過會減少藥效


(九)  藥有茶劑沖焗服

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
大黃二兩,味苦寒;黃連一兩,味苦寒。
右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若是沖焗服的方藥,煎煮久了,就會減少藥效,增加了副作用


就以上九種處理方藥的方法來看,
1.      古人並不是不懂得將方、藥製成粉劑或丸劑
2.      古人所要求的製劑是非常嚴謹,講究不同製劑能否發揮最好的治療功效大陷胸湯、大陷胸丸抵當湯、抵當丸就是好的例子
3.      古人真正的用藥理論並不是如現代人所想的
4.      中藥中是甚麼成份發揮真正的療效,現代人還是不甚理解
5.      不同的中藥一起煎煮或是分開處理,是有其實在的必要

就以以上五個理由,已足以說明藥粉、顆粒與傳統煎煮的藥材是有分別的


謹記!不要以為不分青紅皂白的將所有方、藥製成藥粉、顆粒是現代化的表現說明一點,這種行為是不科學的胡來表現古人的超現代智慧,在【黃帝內經】和【傷寒論】中已是昭然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