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中醫藥只可用於調補,不能用於急病嗎?

中醫藥謬誤傳聞(6)

中醫藥只可用於調補,不能用於急病嗎?(答:錯)

中醫藥自古以來就是為救急扶危而設,養生調理是為防病而設,比起救急扶危更為上等,因為能防病於未然,又何來有危重急病的發生!

【黃帝內經】: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

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說上工(上等醫)與下工(普通醫)的分別

【張仲景自序】
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釆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根據張仲景的自序,你可知張仲景寫【傷寒雜病論】十六卷的目的在何用其用途就是教導後世人如何醫治可怕的傷寒疫症
仲景說“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張仲景宗族本是人口眾多,如今只剩下約二百人其因由是在未到十年間(“猶未十稔”),死於傷寒疫症(流行性感冒等外感病)者,有三分之二的人數(400)之多這還不算是急病危症嗎?

其他的不說,就以【傷寒論】中典型的方劑(桂枝湯方、麻黃湯)來說,就是極其有效治療發燒病的良方

【傷寒論】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芍藥三兩,味苦酸,微寒;甘草二兩,炙,味甘平;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
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劑。

【傷寒論】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
麻黃三兩,味甘溫,去節;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一兩,炙,味甘平;杏仁七十箇,湯去皮尖,味辛溫。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與發燒有關的病,普羅大眾都公認為急病,只是甚少人會尋求中醫藥的治療
為何?
原因有二:
1.      如今中醫的無能
2.      西醫制度的專橫和誤導

就以以上兩方藥來說,其治療外感發燒的療效要遠勝任何西藥,只是看你懂不懂用,辨證是否準確。其療效之快可在2-3小時內退燒病癒(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而且沒有留邪(病毒)的後遺症。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無汗而喘也是急病在病初發之時以“麻黃湯”解之,又何會積留下來成為日後的慢性哮喘病

不單是哮喘,如鼻敏感、慢性鼻炎、腸胃過敏、皮膚過敏、失眠等等,都是因外感初起時治理失當,導致外邪內留的後遺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