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藥粉、顆粒與傳統煎煮的藥材有分別嗎?

中醫藥謬誤傳聞(4)

藥粉、顆粒與傳統煎煮的藥材有分別嗎?(答:有)

在藥材的煎煮上,張仲景所寫的【傷寒雜病論】已給了後人清晰、有條理的答案。


(一)  藥不重複煎煮

桂枝湯方:【傷寒論】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芍藥三兩,味苦酸,微寒;甘草二兩,炙,味甘平;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

在一般情況下,藥物是不重複煎煮的。一次煎取全劑的藥湯量,分開時間服食。這是真正傳統中藥的煎煮方法。


(二)  若要濃煎,先去其渣滓

小柴胡湯:【傷寒論】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黃芩三兩,味苦寒;人參三兩,味甘溫;甘草三兩,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溫;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三枚,擘,味甘溫。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瀉心湯:【傷寒論】
半夏半升,洗,辛平;黃芩,苦寒;乾薑,辛熱;人參,已上各三兩,甘溫;黃連一兩,苦寒;大棗十二枚,擘,溫甘;甘草三兩,炙,甘平。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為何濃煎,要先去其渣滓?

因為在與藥滓一起煎煮,可能會提取出一些不想要的成份出來,也有可能將一些有效的成份再次吸附入藥滓,也有可能藥滓會促使更多的化合作用,導致最終所煎煮出來的藥液出了問題。


(三)  藥有先煎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傷寒論】
麻黃三兩,味甘溫,去節;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一兩,炙,味甘平;杏仁七十箇,湯去皮尖,味辛溫。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葛根湯:【傷寒論】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切;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大青龍湯:【傷寒論】
麻黃六兩,去節,味甘溫;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二兩,炙,味甘平;杏人四十箇,去皮尖,味苦,甘溫;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石膏如子大,碎,味甘,微寒。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

桂枝附子湯:【傷寒論】
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熱;生薑三兩,切,辛溫;甘草二兩,炙,味甘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在讀醫的時候,教授只會說炮附子要先煎從以上三方可見,張仲景所要先煎的藥並不是炮附子,而是麻黃、葛根原因不在乎藥物的毒性,而在於藥物的副作用
張仲景的原意顯然與現代人的思路不同,現代人是認為附子的藥用成份不在於有毒的成份,所以去盡其毒性,以防中毒其實,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就算用生附子,也從不先煎

四逆湯方:【傷寒論】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乾薑一兩半,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熱。
右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乾薑附子湯方:【傷寒論】
乾薑一兩,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白通湯方:【傷寒論】
蔥白四莖,辛溫;乾薑一兩,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熱。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原因何在?

原因是附子有毒的成份是有其用只是現代人辨證不清、用量不當,才導致中毒的情況附子的用法是對證不對人強行將附子變成無毒的東西,是將附子變成廢物

若然附子只剩下毒性低的強心碱,那與西藥的毛地黃碱(Digoxin)有何分別如何有回陽求逆的功效?


(四)  藥有久煎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傷寒論】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牡蠣五兩,熬,味酸;龍骨四兩,味甘平;大棗十二枚,擘;蜀漆三兩,洗去腳,味辛平。
右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傷寒論】
桂枝一兩;甘草二兩;牡蠣二兩,熬;龍骨二兩
右為末,以水伍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白虎湯:【傷寒論】
知母六兩,味苦寒;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兩,甘平;粳米六合,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茵蔯蒿湯:【傷寒論】
茵蔯蒿六兩,苦,微寒;梔子十四枚,擘,苦寒;大黃二兩,去皮,苦寒。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蔯,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教科書中只會說給你知,牡蠣、龍骨、石膏這類礦物藥物要久煎;然而,張仲景告訴你,這些藥物是不用久煎的要先煎、久煎的【傷寒論】中已有記載,就如“茵蔯蒿湯”中的“先煮茵蔯”

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別?

原因在於現代人不求甚解,一廂情願的去理解【傷寒論】中的方藥,用西醫藥學的藥理來理解和解釋張仲景書中的方藥誰知,這是一天大的錯誤,將中醫藥帶進了死胡同

就如“白虎湯”中的石膏為硫酸鹽類礦物,主含含水硫酸鈣(CaSO4.2H2O),它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2.0–2.5 g/L 25 °C),而且越是高溫,溶解度越低“石膏一斤”少於半兩的石膏可以溶在湯液中
哪為何張仲景要用那麼多的石膏?
而溶在湯液中的硫酸鈣真的可以退燒治外感嗎?若是可以的話,西醫早就採用了


(五)  藥有不宜久煎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傷寒論】
半夏二合,洗;大棗六枚;柴胡四兩;生薑一兩半;人參一兩半;龍骨一兩半;鉛丹一兩半;桂枝一兩半,去皮;茯苓一兩半;大黃二兩;牡蠣一兩半
右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碁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

桂枝人參湯:【傷寒論】
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甘草四兩,炙,味甘平;白朮三兩,味甘平;人參三兩,味甘溫;乾薑三兩,味辛熱。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在這兩藥方中,為何大黃、桂枝要後下,不可久煎?


(六)  藥有分煎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傷寒論】
厚朴半斤,去皮,炙,味苦溫;生薑半斤,切,味辛溫;半夏半斤,洗,味辛平;人參一兩,味甘溫;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許多的中醫教病人煎煮人參都是單獨分開煎煮,然後混合其他藥服用的;因為讀書時,教授也是這樣說的。然而,張仲景告訴你,人參不要分開煎煮


(七)  藥有粉劑、沖服

調胃承氣湯:【傷寒論】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浸;甘草二兩,炙,味甘平;芒硝半斤,味鹹苦,大寒。
右三味,咀,以水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大陷胸湯:【傷寒論】
大黃六兩,去皮,苦寒;芒硝一升,鹹寒;甘遂一錢,苦寒。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消,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白散方:【傷寒論】
桔梗三分,味辛苦,微溫;芭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平溫;貝母三分,味辛苦,平。
右三味為末,內芭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

十棗湯:【傷寒論】
芫花,熬,味辛苦;甘遂,苦寒;大戟,苦寒;大棗十枚,擘,甘溫。
右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

需要或可以製成粉劑沖服的,張仲景都說了
哪為何他不將所有湯藥都製成粉劑沖服?


(八)  藥有丸劑

抵當丸:【傷寒論】
水蛭二十箇,味苦寒;虻蟲二十五箇,味苦,微寒;桃仁二十箇,去皮尖;大黃三兩
右四味,杵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大陷胸丸:【傷寒論】
大黃半斤,味苦寒;葶藶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鹹寒;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溫。
右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人、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壹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麻子仁丸方:【傷寒論】
麻子仁二升,甘平;芍藥半斤,酸平;枳實半斤,炙,苦寒;大黃一斤,去皮,苦寒;厚朴一斤,炙,去皮,苦寒;杏仁一斤,去皮尖,熬,別作脂,甘溫。
右六味,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和為度。

與粉劑沖服一樣,要製成丸劑的方藥,大部份是不能煎成湯藥的;因為煎煮過會減少藥效


(九)  藥有茶劑沖焗服

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
大黃二兩,味苦寒;黃連一兩,味苦寒。
右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若是沖焗服的方藥,煎煮久了,就會減少藥效,增加了副作用


就以上九種處理方藥的方法來看,
1.      古人並不是不懂得將方、藥製成粉劑或丸劑
2.      古人所要求的製劑是非常嚴謹,講究不同製劑能否發揮最好的治療功效大陷胸湯、大陷胸丸抵當湯、抵當丸就是好的例子
3.      古人真正的用藥理論並不是如現代人所想的
4.      中藥中是甚麼成份發揮真正的療效,現代人還是不甚理解
5.      不同的中藥一起煎煮或是分開處理,是有其實在的必要

就以以上五個理由,已足以說明藥粉、顆粒與傳統煎煮的藥材是有分別的


謹記!不要以為不分青紅皂白的將所有方、藥製成藥粉、顆粒是現代化的表現說明一點,這種行為是不科學的胡來表現古人的超現代智慧,在【黃帝內經】和【傷寒論】中已是昭然可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